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河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三休养所退休干部刘东会先生以遒劲隶书挥毫《义勇军进行曲》全词。这首诞生于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承载了一代知识分子觉醒与救亡的壮阔史诗——田汉于被捕前夜仓促题词,聂耳则主动请缨,以生命谱就雷霆万钧的旋律。
自问世之初,这首歌便远非凡俗的抒情曲调。它是冲锋的号角,是战斗的呐喊,更是唤醒民族魂魄的震世强音。其使命,在于激励千万不甘为奴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为生存与自由殊死搏击。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开篇即是裂帛穿云的呐喊。它直刺“奴隶”命运之痛,召唤所有不屈者奋起抗争。此句,正是整首战歌的灵魂火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字字如铁,句句如血,仿佛血火熔铸的钢铁誓言。“长城”这一古老图腾,在此升华为血肉铸就的精神丰碑。它昭示全民抗战、舍身卫国的铁血意志,更淬炼成民族气节与生命伟力的永恒见证。当血肉之躯直面钢铁洪流,这歌词迸发出惊泣鬼神的悲壮力量。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冰刃般的冷静刻下存亡绝续的危急时刻。“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铁蹄踏碎山河,华北伪政权阴云蔽日,国运悬于毫发。此句如警世洪钟,既宣告危局,亦在承平岁月化作居安思危的醒世箴言,铸就国歌不朽的精神内核。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字字凝结绝地反击的决绝。这“吼声”是退无可退的拼死一搏,是焚烧屈辱的复仇火焰。
“起来!起来!起来!”——三声叠呼如惊雷裂空,层层推进的呐喊化为最炽热的冲锋号令。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勾勒硝烟中必胜的信念图景。“万众一心”彰显团结伟力,“冒着炮火”诠释向死而生的勇气。结尾四处“前进!”如铁流奔涌,尤其收束的“进!”字斩钉截铁,将不屈意志推至顶峰。乐曲虽止,余力犹震,跨越时空依然荡气回肠。
这首歌的精魄,凝聚于“起来”与“前进”之间。刘东会先生以篆入隶的书法创作中,“愿”“隶”“长”“中”“了”“时”“声”“众”等字的竖笔如列阵长戈、似燎原星火;整体章法如“前进!”的钢铁洪流方阵,展现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观此作,不仅读词赏字,更在阅读一部浓缩的抗战史诗——它记录民族的危难与抗争;仰望一尊精神雕像——塑出中华儿女宁折不弯、舍生取义的铁骨;凝视一面凝聚人心的战旗——不论战火纷飞还是和平岁月,始终激发最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最炽烈的奋进豪情。
《义勇军进行曲》已从烽火岁月的战歌,淬炼为民族精神的永恒号角。每当国歌响起,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精神的传承与使命的接续。这正是其作为国歌的永恒魅力,也经由刘东会先生力透纸背的笔墨,在刚劲隶书中完成了一场对民族魂的当代礼赞。(作者:朱琳)